Posted on 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

零零散散地慢慢看完了

自卑感

事实上,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。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。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。但是,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。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“客观性的事实”而是“主观性的解释”。

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“希望进步的状态”之中,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。同时,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。例如,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“还很不熟练”或者“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”之类的自卑感。

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,而是来自与“理想的自己”的比较。

分清几个概念:

自卑情结: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一种根深蒂固,对自身价值产生持久性否定的心理状态。 优越情结: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,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。 一种复杂的自夸——夸耀不幸: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。借不幸显示自己的“特别”,来压住别人,以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。

愤怒

个人的愤怒(私愤)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(公愤)不属于同一种类。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,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。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。

怒气是为了达成一定目的的一种手段,可以试着学习不依赖使用发怒这种情感工具。

人生课题

人生课题: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时,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。
人生谎言: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。

爱是最难的人生课题。
当人能感受到“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”时,才能体会到爱。
像在恋爱关系里,一旦产生结束关系的想法,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,其实对方没有任何的改变,只是自己的“目的”变了而已。

所以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?

我觉得是我们对对方的期待,以及想要获得对方的认可。事实上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,而我们的认可欲求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。

课题分离

辨别课题的方式: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?

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就只有“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”。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,那是别人的课题,你根本无法左右。

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,相反,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。

格尔迪奥斯绳结:亚历山大大帝是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。他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,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。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“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。”这是一个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解开的绳结。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,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,接着说道:“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。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。”

苦恼于人际关系时先思考是谁的课题,然后冷静地划分界限,学会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。

与人交际

提到人际关系,人们往往会想起“两个人的关系”或者“与很多人的关系”,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。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,那么“人际关系之卡”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。是把这张卡托付于他人,还是由自己掌握?

与人建立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。
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。

共同体感觉: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“自己有位置”的状态。
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。

获得自由的方式:付出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、不害怕被人讨厌、不追求被人认可的代价,并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,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

以后更多的考虑我想做的事情,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,在意别人的评价,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。

表扬 赞美 鼓励

表扬这种行为含有“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”这方面的特点。
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。

所以怎么区分表扬,赞美,鼓励呢?

看书的时候我能够大概理解他们的区别,但是在日常中在人际交往中,很难区分吧。感觉有时候表扬也是赞美,也可以是鼓励,是可以是平级的。

虽然书里的观点是不表扬也不批评,不过我还是会觉得有时是必要的,人毕竟是群居动物,适当的赞美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交际,而一些适当的批评是可以教会人事情,当然怎么应对批评就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了。

自我

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。
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。

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?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,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。从别人那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,没有什么价值。

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,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。

某人如何看待“世界”,又如何看“自己”,把这些“赋予意义的方式”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成生活方式。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;从广义上来说,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

受自我意识羁绊,不能无拘无束地行动,你想要通过小心翼翼的行动获得什么呢?
其实是对本真的自我没有信心,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暴露本真的自己。

对人而言,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。

不管多糟糕,自己都是改变自己的源动力,注意要分清“能够改变的”和“不能改变的”,不能改变的就接纳好了,不必勉强不必唾弃内耗自己。

记住我是可以被人讨厌的,是可以暴露真实的自我的,是应该正式自己的需求和情绪的,我可以颓废,可以快乐,应当选择自由。



Copyright © 2022 - 2023 BlindArbiter

Powered by Hexo | Theme - Stell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