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 
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

忙里偷闲

自律

问题和痛苦

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,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、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,而且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。长期的心理疾病会使人的心灵停止生长。不及时治疗,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,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。

“你不能解决问题,你就会成为问题。”

如果不去直面问题,解决问题,问题就会永远存在。

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?如何通过自律,消除人生的痛苦呢?简单地说,所谓自律,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,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,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推迟满足感、承担责任、尊重事实、保持平衡。

看完感觉其中推迟满足感是最容易做到的,保持平衡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的。

解决问题的时机

37岁快要结束的那年春天,我星期天在户外散步,看见邻居正在修理除草机。我同他打过招呼,羡慕地说:“哦,你真是能干啊!我从来就不会修理这种玩意儿,还有其他别的东西。”他马上回答:“那是你没有花时间去尝试罢了。”我继续散步,内心越来越不平静,他这句简单而意味深长的话,给了我很大的震撼。我扪心自问:“他说的可能是对的。伙计,也许你真的没那么差劲儿,是吗?”

Take

time and just do it. 永远不要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说不。

逃避自由

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,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,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、社会、政府、独裁者或者上司。

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。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,实则是在逃避自由。

作为成年人,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。他们接受这一事实,就会变成自由的人;无法接受这种事实,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。

要做怎样的事、要成为怎样的人、要过怎样的人生应该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决定的。对于每个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,都是我的选择,它可以是别人眼里最糟糕的决定,但是却是我生活里每道鲜艳的色彩,我的生活就应该是鲜活的热烈的我所向往的,而不是别人口中该有的样子。

忠于事实

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。我们需要实事求是,杜绝虚假,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。我们越是了解事实,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;对现实了解得越少,思维就越是混乱。虚假、错觉和幻觉,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。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,凭借这张地图,我们同人生的地形、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。地图准确无误,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,知道要到什么地方,怎样到达那里;地图漏洞百出,我们就会迷失方向。

尊重事实远远比我们想象地困难太多,就拿看清自己,自知之明来说,我们似乎总能把自己想到太美好或者太糟糕,或许是不中肯地评价自己,当你说你热爱你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。人很难看见自己,我们的大脑或者说意识,很会欺骗我们自己,除非借外物外力以及不断地自省。

迎接挑战

因为畏惧挑战带来的正常的痛苦,因而不断逃避和撒谎,无异是有意回避有益的痛苦,这就可能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。

长时间自欺欺人,使人的愧疚积聚,就会导致心理疾病。

所以说为什么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人能活得更自由快乐。

保持平衡

保持平衡,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。不妨以生气为例。当我们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,某个人、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时,我们就会生气。要正常地生活,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。从来不会生气的人,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,直至被摧毁和消灭。必要时候的生气,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。另一方面,我们受到侵犯,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。有时候,即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,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,因为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。大脑的高级中枢——判断力,必须约束低级中枢——情绪。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,要想人生顺遂,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,还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。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,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:有时需要委婉,有时需要直接;有时需要心平气和,有时不妨火冒三丈。表达生气,还需要注意时机和场合。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,提高自己的“情商”。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乃至中年时期,才能掌握如何生气的本领,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如何生气。

不愿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,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。九岁的我贪恋风驰电掣,不肯放弃一时的快感,来换取转弯时的平衡,最终让我体会到: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。我想不管是谁,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,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,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。除非永远停在原地,中止生命之旅,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。

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“放弃”,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。

放弃与新生

兼容并包的前提,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。自律,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,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,其剧烈的程度,甚至如同面对死亡。但是,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,旧的事物消失,新的事物才会诞生。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,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。生与死,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。要建立更新的观念与理论,旧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。

你能做什么,取决于你能不做什么。放弃才是得到。

爱的定义

爱是一种意愿。我之所以用“意愿”来定义爱,是为了让它与一般的“欲望”有所区别。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,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,才能够称之意愿。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,但很多人仅仅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。想爱不等于去爱,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。真正的爱是行动,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。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,就等于从未爱过。

冲突的风险

真正有爱的人,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,或与对方发生冲突。动辄与所爱之人发生冲突,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。真心爱一个人,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、完全独立的个体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我们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:“我是对的,你是错的;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,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。”因此,富有爱心的人,经常处于两难境地——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,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。勤于自省,才能走出这种境地。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,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。

“我看清问题的本质吗?”
“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?”
“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,还是处于模模糊糊的假想?”
“我是否真正了解所爱的人?”
“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,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?”
“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,是否出于一己之私?”

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,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。

这几个问题感觉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上都适用。

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,
请你放心地成为你自己;
我相信人生可以变得更加完美,
就让我们加入这场人生的游戏。

译者对

John Denver 的《Love is Everywhere》歌词的翻译比音乐软件里的翻译更妙。

恩典

潜意识的奇迹

如果你更多地了解自己,就会发现你的潜意识——这个你所知甚少的“自己”,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,它的神秘性超出你的想象。

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领域,梦是它存在的最好证据。

做梦者感觉自己出了问题,潜意识就安排了一出戏,告诉他问题的来源——做梦者原本难以意识到的来源。

为在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,找到自己的位置,我们人人都戴上了面具。因此,意识塑造的自我,与潜意识中的自我,有时相差甚远。不过,意识的能力终归有限,常常让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。不管如何掩饰,潜意识都会看清真相。

在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之前,潜意识就会察觉到我们的变化,注意到我们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。它通过各种方式,提醒我们情况变得不妙——频繁的噩梦、过度的焦虑、极度的沮丧,这些症状在我们身上不断出现。虽然意识可能与现实脱节,但无所不知的潜意识总能看清真相,并以以上症状来提醒我们做出及时的改变。

进化的奇迹

归根结底,推动个人乃至整个物种克服懒惰和其他自然阻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?其实我们已经给它取了名字,那就是”爱“。我们之所以能够成长,在于持续的努力;我们之所以能够付出努力,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。对自己的爱是我们愿意接受自律,对别人的爱让我们帮助他们去自我完善。自我完善的爱,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,具有声声不息的特征。在生物世界中,存在着永久而普遍的进化力量,体现在人类身上,就是具有人性的爱。它违反熵增的自然规律,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。

熵与原罪

懒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诈,让人们不仅擅长伪装和欺骗,还会想法设法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。哪怕患者的意识已成熟到一定程度,也未必有能力去了解懒惰的本质,并与之进行对抗。即使他们有机会进入某个领域,获取某种新的知识,就很容易出现懒惰的情绪并产生恐惧。

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和一个健康的自己。即使内心充满恐惧,性情无比顽固,我们身体里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——也许这力量并不强大,但它是积极的,它推动着我们心智的成熟。它喜欢改变和进步,向往新的、未知的领域。它愿意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。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。于此同时,不管我们表面看上去有多么健康,心灵进化到了怎样的程度,我们的身体里也始终有另一部分力量——它可能同样不算强大,它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。它坚守熟悉的、陈旧的过去,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。它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,逃避痛苦,宁愿为此付出“无效”、“停滞”乃至“退化”的代价。P263-264

我相信,大多数心理疾病的模式都是这样:早在症状频繁出现之前,疾病就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。症状本身不是疾病,而是疾病的外在表现,同时也往往成为治疗的开端。尽管它们为我们所厌恶和恐惧,但是,它们是来自潜意识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信息。它们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已经出了问题,促使他们及时自我反省,或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。
大多数人总是拒绝这种提醒,他们以各种方式逃避,不肯为疾病承担起责任。他们对自己的症状视而不见,还振振有词地说:“人人都可能出现异常状况,或者偶尔遭受到小灾小病的打击。”为了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,他们可能会中断工作,停止驾车,搬到新的城市,或者放弃参加某些活动。他们也可能吃止痛药,服用医生开的药丸,借助酒精或其他药品麻醉自己,试图自行消除这些症状。即便承认自己确实出现了某些奇特的症状,他们也会下意识地把责任归咎于外界——家人的漠视、朋友的虚伪、上司的压榨、社会的病态,或是自身命运不济。只有少数人能正视自己的症状,他们清楚地意识到,这些症状说明他们内心深处真的出了问题。他们听从潜意识的暗示,并从中获得帮助。他们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忍受治疗中必经的痛苦,也由此得到巨大的回报。



Copyright © 2022 - 2023 BlindArbiter

Powered by Hexo | Theme - Stellar